网站首页 | English
 
资讯三友首页>>资讯三友>>媒体报道
张小赧:乡村里做出国字号民企
中国·三友控股集团        发表日期:2006-1-9 19:41:51

徐世翔

      他曾是一个农民,在“文革”的夹缝中活学活用、做好事成为“红人”;不久,他又“打硬股”办起了台州乃至浙江省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并经历了三起三落;改革开放后,他曾经签下“生死状”,贷款做起几乎一无所知的小小塑料纱管,并在十几年后占领了全国同行业市场的70%,居全国行业之冠;勤学实用的他稳步把企业带大,使一个曾经只有2000多元的加工厂,在历尽风雨后成为年产值近6亿元的国字号民营控股集团。

曾经三进中南海并获得全国劳模的他,将自己的股份降到15%以下,把目光和行动投向上海、江西,全面铺开跨区域、跨行业的发展战略。如今,他以冷静的头脑稳步超越,梦想打造一个百年品牌。

张小赧:乡村里做出国字号民企

     听说张小赧看上去不像一个企业家,更像一个地道的农民。月初一个冬阳温暖的下午,在位于路桥区卷桥村的中国·三友控股集团,从未见过张小赧的记者,第一印象验证了这一说法:一身不修边幅的衣衫,一张沟壑纵横的脸,一口淳朴的乡土话,让你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坐管数亿资产和2700多员工的老总。
     
     
表明采访的来意后,张小赧低调地说:“都是一些过去的事情了,就让他过去吧!”后来他接受了采访,却仍然保持着低调。不过,正是张小赧一直保持的这种低调,让记者领略了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一个33年稳步上升的民营企业所难得的内涵。

文革的夹缝中成为“红人”

1946年,张小赧出生在路桥乡下(原黄岩县卷桥)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他是家里6个子女中的老大,在那些缺衣少吃甚至饿死了很多人的年代,跟着父母吃苦最多。

由于家庭困难,张小赧小时候只读了6年的小学。虽然没有学上,但他一直很喜欢读书看书,一看就懂,而且记忆力很好。在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的上世纪60年代,他在台上能将“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毛主席语录全部背下来。1965年,他曾被评为台州地区的“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积极分子”。

也是因为穷,年轻时的张小赧希望搞个体经营,能多挣工分或者钱,但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允许。那时候卷桥及附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渔用网篓,20多岁的张小赧经常跑到舟山、宁波等地,为乡邻们推销网篓,有时候一批能卖出10万担。回想起来,张小赧感慨:“当时搞推销,根本赚不了多少钱也不敢说赚钱,实际上是在为乡亲们做好事!”因此,张小赧在当地的人缘很好。

在文革最红的时候,曾是“活学活用积极分子”又经常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的张小赧,被两大“造反派”当作“当权派的红人”,在夹缝中逃过了不少劫难。更为庆幸的是,他还被推上了办企业的舞台:1971年,文革有所好转,根据中央的“三就四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农业服务、为大工业服务、 为农民生活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黄岩县委派到卷桥工作队干部想到在当地发展社办企业,时任生产队团支部副书记的张小赧成为了可靠的人选。

召集24个农民“打硬股”办厂

说是能办厂,可张小赧却不知道如何施展:能不能得到批准,到底生产什么,是否有启动资金?

好在工作队干部帮忙,答应解决办厂批文问题。1971年夏,张小赧了解到黄岩盘香厂生产的卫生香和蚊香大部分出口国外,而且是百货站收购,不愁推销,就想效仿。但是,办厂启动资金需要两三千元钱,成了大难题。当时,大队已经办了五金、模具厂,没有资金再办另一家工厂。张小赧告诉记者:“卷桥公社曾经召集22个大队的干部讨论此事,不少干部都表示反对,最后的意思是,公家不出钱,个人要办也不反对。”卷桥大队的老书记对张小赧说:“你们有能力就‘打硬股’(组织人员股份合作)自己办。”

得到这样意见的张小赧看到了希望,四处奔走,召集了郑炳法、罗邦荣、蒋东方等24位农民商量,一致同意用“打硬股”,每人出50或者150元,按钱作股以股分红来办厂。19719月,一家现在被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考察认为是台州乃至浙江第一家的民营企业——黄岩县卷桥综合厂卫生香加工场的牌子,挂到了村里靖海庙的三间破旧小屋的门前。

那个年头要让一年到头都难以攒到100元钱的一家农户拿出150元钱,困难可想而知,有人为了凑钱甚至把打家具结婚的钱都用了。等24人凑到了2250元钱,买好原料和设备开工生产时,已经是1972年的元旦了。

“三起三落”在困境中支撑

厂办成了,1972年到1973年产值做到了10多万元。张小赧每月可拿最高工资34元,一般女同志也能拿到17元。厂办得好了,1974年时被公社收购,张小赧和大伙儿为有了“红帽子”还高兴过好一阵子。

做卫生香其实只够发工资,谈不上分红利,还被不少人说是在搞封建迷信。张小赧说,他曾带领大伙儿试图转产,先后做过软皮油、民用小刀和尼龙线网袋,却屡屡受到打击,遭遇三起三落。

第一次是1972年下半年做软皮油,可生产出来产品质量比不上大厂的,销路成了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周围的老百姓“造反”,说软皮油是化工,气味难以忍受。第二次急于走出困境的张小赧等人想做别人销路不错的民用小刀。做小刀,没有钢材,他们只好乘天黑拉着手推车去钢材市场收购废旧品。有一次,为了躲避“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张小赧拉着钢材掉进了冰冷的河里。小刀好不容易做出来后,上面来了不准生产和销售管制产品的文件,说小刀是杀人的凶器,要他们关门。第三次是做组织农户生产市场畅销的尼龙线网袋,但在一次购买尼龙线原料时,曾被温州“打办”的人员抓了起来,说尼龙线是渔业物资,他们是在破坏渔业生产。那次,张小赧等人还被关进了堆放马桶的地方。

不过,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张小赧都挺了过来。从1971年到1978年,由他发起兴办的企业为职工和公社赚了近10万元。期间,卫生香加工场更名为黄岩卷桥塑料化工厂。

签“生死状”贷款做塑料纱管

真正转产的大好机遇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1979年,满怀信心走南闯北的张小赧在与一位纺织行业业务员聊天时,敏锐捕捉到全国纺织行业将把木质纱管全部改为塑料纱管的信息。“国内大大小小的纺织厂有上千家,每家企业都要更换纱管,数量可想而知。”张小赧感觉到前途豁然开朗起来,决定生产纺织器材——塑料经纬纱管。

没有技术,也没有设备,张小赧只有在上海了解到零星的做纺织器材知识,和带回来的几件样品。张小赧曾带领人马到上海等地拜师学艺,但关键的问题是买不起昂贵的设备,卡在了钱上,因为一台125A注塑机都要花好几万元。

这一次张小赧想到了向银行贷款,但当时贷款要经过公社,公社怕他做砸了,不同意给予贷款,实在要贷款就签“生死状”,意思是拿身家性命担保。时任卷桥公社的社长对他说:“出了问题你要坐牢的!”张小赧实在没办法,只好一口答应“出了问题我愿意去坐牢”,并签下“生死状”,终于从农行贷到15万元钱。

拿到钱后张小赧带领技术人员刻苦攻关,终于做出了整洁鲜亮的产品。然而,首批20万支纱管还是出了质量问题,25万元货款泡了汤。不过,阴霾在张小赧和职工们的努力学习和反复试验中很快消失,合格的产品迅速在市场中打响。

1980年当年,企业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赚了10多万元,一下来了个飞跃。签“生死状”的事也让张小赧在台州出了名。4年后,张小赧带领的企业的产值和销售额达到了260多万元,他个人受到省“超百万企业的百名优秀厂长”的表彰,成为路桥范围内当时惟一的名人。

10几年把纱管做到行业之冠

    在企业逐渐壮大时,曾经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张小赧深深感到自己的先天不足。1984年,他到浙江大学参加培训,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完了工业管理两年的课程。直到如今,张小赧甚至不惜代价周末乘飞机到上海听一两个小时的课。

学习是为了不让企业落伍。早在1982年,张小赧就对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摸底,在工厂常年开展文化补习、技术培训等。后来又不断补充《供销学》等相关课程,来提高职工的知识层次。

在质量上吃过大亏的张小赧对质量视若生命,他提出了“以人格捍卫质量尊严”的理念,让职工一丝不苟地贯彻到企业运作的整个流程。同时,深知产品立足市场不容易的张小赧也十分重视信誉。

重质量和守信誉使企业的产品迅速赢得东北、山东、四川、福建等地的市场。1986年,市场上一度出现了仿冒他们的产品。不能被假冒毁了,想到企业和产品历经的艰辛,张小赧赶紧申请注册“三友”商标,取意松、竹、梅“岁寒三友”。1987年,“三友”获得国家工商局批准。张小赧说:“松代表企业永葆长青;竹代表我们虚心、刚强,也寓意企业做的空心纱管,在纺织厂每分钟颠簸200次不变形、不弯腰;梅花表明我们当时的乡镇企业现在的民营企业独霜傲雪,经得起困难考验。”

此后,张小赧一手抓企业内部制度,一手抓新产品的开发,市场越做越大。在市场疲软的1989年产值近2000万元,利润达到264万元,主导产品经纬纱管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企业也更名为浙江三友纺织器材总厂。

九十年代后,该企业的效益更是成倍增长:1991年纱管产量居全省之冠,到1995年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7年纱管系列产品甚至占国内市场70%以上,同时出口东南亚和俄罗斯、意大利等亚欧国家。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居行业榜首,到2004年产值近6亿元。

努力打造一个百年品牌

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做大后,问题也接踵而至:“吃大锅饭”、攀比、看不到危机现象开始浮现。

1995年,张小赧带头实行改革,将企业划分8个分厂,实行承包经营,随后又把企业改为股份制,把资产量化到职工个人。生产积极性再次高涨。1996年,张小赧再下大手笔,组建了路桥、温岭10个企业参与的多法人的联合体——浙江三友集团公司。1997年,国家下令5年内要压锭1000万锭,首当其冲的纺织企业关停并转了不少, “三友”为此损失了400多万元货款,但企业抵挡住了“危机”,当年被授予“全国乡镇企业集团”称号。

采访中,张小赧给记者讲一个他最近在电视讲座看到的案例:因为造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工程,中华鲟种群生存濒危,专家学者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后来,武汉一个大学教授提出人工繁殖办法,问题迎刃而解。张小赧觉得很受启发:“我们做企业的,一条路走不通或者不好走了,可以换条路走!”

实际上张小赧一直在换路子走,后来又走上了多条路子,也就是“三友”已在实施的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发展战略:1994年,企业投产毛纱和精纱,当年获利20多万元; 1998年又成功开发了摩托车和发电机,后来形成年产摩托车10万台、发动机20万台的能力;再后来又开发生产出了电动车,2004年还开发投产了汽车行驶记录仪等。企业的塑料制品、摩托车及配件、精毛纺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开花”,而新的产业又在成长之中。

近两年来,三友集团还在卷桥投资6000万元的兴建三友产业园区,在市区投资1.2亿元兴建三友大厦,在江西南昌投资兴建三友塑料业科技城,在上海投资近亿元兴建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张小赧个人获得过全国劳模,全国乡镇企业家等大量荣誉,还被推选为市工商联副会长、塑料行业协会会长等。从1992年至今,他三进中南海,受到李鹏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如今,在200多个股东中,张小赧只有15%还不到的股份。他的目标是努力营造团队精神,以冷静的头脑,把“三友”打造成百年品牌。

返回>>